自发性气胸具有高度异质性,从1.0到4.0,应对各有方略
“帮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始终是张华教授开创临床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了更微创、简洁、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型的气胸患者,
张华教授团队经过长期探索,
在国内外首创了内科胸腔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PC)烧灼胸膜下肺大泡治疗自发性气胸尝试(APC1.0)。
并在此基础上升级、完善了APC加”系列技术——
即内科胸腔镜下APC烧灼胸膜下肺大泡、烧灼后局部喷涂医用胶、胸膜粘连剂胸腔喷洒、
合并存在的巨型肺大泡泡内减容术等治疗SP的系列技术。
目前包括APC2.0、APC3.0和APC4.0,对应于目标肺大泡的高度异质性。
“通俗的来说,1.0是在内科胸腔镜下,以氩气刀灼烧胸膜下肺大泡,来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方法。”
张华教授指出,在目标大泡较为局限的患者,
内科胸腔镜下单纯APC烧灼效果很好,但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术后持续“漏气”。
2.0是在烧灼后结合了医用胶局部喷涂,
从而能达到防止漏气的效果;如果患者肺结构功能差和/或目标大泡广泛,预示术后漏气风险增大,
在2.0基础上,再追加胸膜粘连剂胸腔喷洒,即所谓3.0治疗方案;
如果SP患者同时合并较大或巨型肺大泡,比如直径超过5厘米,或10厘米,烧灼方法是不能使用的。
这就需要追加一种新的,一定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这就是张华主任首创的“一镜加一针”的方法,内科胸腔镜辅助巨型大泡减容术,
简单来讲就是,在胸腔镜直视下,以穿刺针刺入大泡,在阻断大泡内气体来源条件下,
泡内注药和抽气,达到使大泡长期萎陷的方法,这就生成了“APC”4.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