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张静如最近出了一本回忆录,他在书中总结了一生看病的经验,认为看病最好找35~45岁以下的副主任医师,一般不要找主任医师。
已经义务导医27年、对北京地区3000多名医生了如指掌的刘传刚也赞同这一观点,他甚至对心目中好医生的年龄段进行了细化:
40~50岁左右的西医大夫;50~60岁左右的中医大夫;护士20~30岁左右。
刘传刚发掘好医生的秘诀之一是,看看医生同行们推荐谁,例如该院医生看病都找谁。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的绝对是医术。
秘诀之二是看看政府领导找谁看病。原因你懂的,大刚把他们比喻成“探雷器”。
坊间还真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位领导要做手术,托某医院领导帮忙找个水平好的医生,院领导开玩笑地问他:
有两个医生,一个是主任医师,博士毕业,论文发了很多,所以临床上被分散了一些精力,但是可以看“名医门诊”;
另一个是多年的副主任医师,硕士毕业,没啥论文,整天就泡手术室里,所以一直没再升上去,平时是没资格看“名医门诊”的。您看打算选哪个?
'经济适用'的副主任医师
'经济'是指,相对主任医师、大专家而言,副主任医师的可及性更高,说白了就是更好挂号。
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少见病的典型病例,副主任医师的临床水平和经验已经足够应对。
'一般一名本科毕业的医学生,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至少要在临床工作10年才能成为一名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宣传中心主任杨舒玲对《身体地理》表示。
一方面,由于医院晋升制度上有名额限制,“比如某一科只能有一个主任医师,一些副主任医师时间再长,只能还是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宣传部门负责人张献怀解释道。
另一方面,是归根于中国饱受诟病的医生职称晋升体系。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有的医生职称体系更多是在考验医生论文写作发表能力;在岗位上年岁资历。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致力于临床的医生晋升无望,没发表论文的天赋,临床水准再高,也无法评上主任医师。”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称。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副主任医师就是不擅长搞研究,写论文,即使再会看病,他只能还是副主任医师。
另一位来自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透露,该院医生看病从来不找某科室的主任医师,一般都找该科室一位水平很高的副主任医师。因为那位主任医师就论文发得多,大家都心知肚明。
副主任医师“适用”的第二个理由是,他们大多数是30~50岁左右,正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因为当医生不仅仅是一个脑力活,更是一个体力活。
盲目找大专家是浪费优质医疗资源
张献怀指出,如果患者的疾病已经确诊了,治疗方案也确定了。病情没有大的反复,只需要定期复查,这种情况也不必挂专家号,普通号即可。
此外,一些患者确实属于疑难杂症,在多次就诊后仍然不能确诊,这种情况是需要找专家。
'看别人看不了的病;断别人断不了的症;做别人做不了的手术。这是大专家要做的事。”张献怀表示,找大专家开个化验单,开个感冒药,这是在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