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布了「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的新闻。
消息一经发布,就很快冲上了热搜。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一直以来,大家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体育锻炼,
现在终于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
近些年来,未成年自杀的概率越来越高,
多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降低自杀率的有效方式。
“不愁吃不愁穿,
他们到底在抑郁啥?”
提起儿童抑郁,很多家长都觉得无语:
“不愁吃不愁穿的,有啥可抑郁的?”
“家长压力那么大都没抑郁,
我看就是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好,吃饱了没事干。”
“矫情!活着谁也不累呀。”
“小小年纪,有啥想不开的?”
“我们小时候被家长捆着打都没事,
现在的娃被说两句就想不开了。”
“动不动就想不开,真脆弱。”
“那么乖的孩子,为啥突然就抑郁了?”
在有些家长看来,抑郁=矫情=没事找事。
这倒不是家长不讲理,而是他们真的不明白,娃娃到底有啥可抑郁的?
吃喝不愁,父母宠着,爷爷奶奶爱着,要啥买啥,
比他们小时候不知道强出多少,所以他们实在不明白,
现在的孩子们到底有什么可抑郁的?
为什么呢?大家或许能从以下的回答中找到答案。
烦恼与年龄无关,
3岁小孩子也有烦恼!
作为成年人,我们常常觉得儿童的世界是无忧无虑的,
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孩子都比较敏感,相比于成年人,他们感知情绪的能力会更强,
但他们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却差很多,
这就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
说到这的时候,很多家长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我也是从他们那么大过来的,小时候也没他们那么多愁善感啊。
(
家长们这样认为也对也不对,
对的地方在于他们现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确实是快乐多于烦恼。
不对的地方是回忆会骗人,家长现在认为童年是美好的,
并不代表他们小时候也认为童年是美好的。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情感消退偏好,
就是指个体更容易忘记负面记忆,记住正面记忆。
小康君很喜欢某位网友的一句话:
很多大人一旦成长为大人,
就忘记自己童年的恐慌和无助,忘记自己青春期的迷茫和不安。
作为成年人,我们很难想象孩子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崩溃,
但却忽略当时的我们,并不比他们强多少。
打着爱的名义,
无孔不入的控制孩子!
失控感是很多孩子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长总觉得: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我是你爸/妈,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是不会害你的,听我的,
你能走的更顺。”
然后以爱的名义道德绑架孩子,让他们顺从自己。
至于孩子自己的想法,家长多半会觉得“小孩子懂啥”。
孩子一开始会反抗,但家长是不允许孩子挑战自己权威的,
为了更好的镇压孩子,会更加严厉。
进而导致孩子无论怎样反抗,都无法改变父母的想法。
时间一久,孩子就会“习得性无助”,
即个体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
继而放弃努力的一种心态。
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如果你在公司上班的时候,
领导会控制你上厕所的时间,会随意打开你的手机,
会时不时的出现你背后看工作进度,
不让你有任何的决断力,你的任何想法都会被阻止。
在这种完全不由自己掌控的状态下,你会不会崩溃呢?
承认吧,你会的。没人想被他人掌控,即使报酬很丰厚。
而现在很多孩子就面临这种情况,学校学校管得严,家里家里管得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们都感受到深深的失控感。
因此,家长学会放手以及给与孩子尊重是很重要的。
相比于管教孩子,
父母应先做好自己!
按照一般的情况来说,今天的最后一段应该讲家长如何对待孩子,
要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减少孩子患抑郁症的概率。
但今天,小康君想讲讲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
01
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们这代人,压力蛮大的,
计划生育让我们赶上了,开放三胎也让我们赶上了。
上有老下有小,也没个兄弟姐妹能帮帮忙。
生活上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时常会压的我们踹不过气。
每天早上睁开眼,身边都是要依赖我们的人。
当负面情绪排山倒海般的袭来时,我们也会撑不住。
对于这种负面情绪,很多家长都是“堵”。
但其实这样是不对的,负面情绪宜疏不宜堵。
因为堆积太多,不仅影响自己的状态,还容易和家人剑拔弩张的。
所以,我们要学着正视、梳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开心时允许自己难过一会。
02
接受孩子的平庸
接受孩子的平庸比接受自己平庸,更难以让人接受。
但事实是,我们的孩子的确很平庸。
他们不是英雄,只是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接受他们的平庸,放过他们也放过自己。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24.6%,
每4个孩子里就有1个孩子抑郁,而且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