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楼主# 2024-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毛病 于 2024-2-4 16:30 编辑

来源:央视客户端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

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

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

将核磁共振仪器搬上生产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其中不光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有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央视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看到,

生产线上生产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

画面中白色的圆柱体就是正在生产中的仪器,

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程序之后,它将出现在医院的检查室里。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张辉表示:

“它的图像质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国际先进的核磁共振仪器,

价格也已经比以前大大地降低了,

我们医院的医疗检查费相对于以前也在逐步地降低,

病人看病的时候花费就会更少了。”


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里,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正在工作。

仪器工作的情况,实时传输到15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分辨率不是很高的核磁共振机器,看不出来具体的病灶在哪里。

但是在这个分辨率很高的核磁共振提供的影像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肿瘤的所在位置。

记者了解到,这款仪器可以获得人体的全身影像,不仅分辨率更高,还加速了成像速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李烨表示:

“以前我们核磁共振就像拍照片一样,是一张一张的,你一动照片就糊了。

我们现在有了快速成像技术之后,动也不怕,我们可以看到它动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各类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3亿元,

其中只有17%是政府拨付的固定经费,83%的经费都需要依靠与产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

这也就是说,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要和产业需求牢牢绑定。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表示:

“它是以重大需求导向,特别是以产业的核心技术需求为导向,

把产业里的“卡脖子”问题、急需破解的问题,作为研发的导向。”


“以前的科研合作一般就是科研单位做了原理的验证,

然后就交给企业,企业再去变成产品。

我们这个从最开始的包括立项、提出问题、提出技术路线,

到最后的实现,到变成产品的全链条,我们都有深度参与。”李烨说。


随着合作的深入,企业带来的市场反馈,也让研发机构有了新的突破。

第一批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合作开发单位之一就是联影医疗,

仪器上市不久,他们就为科研团队带来了临床反馈。


市场的痛点,成了研发单位首要的攻克目标,

最新一代的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完全达到了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


“这样转化效率就非常高,是精准地提炼问题、攻关。”郑海荣说。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带着记者来到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这个中心楼上是实验室,楼下就是多家创业公司。

郭万达表示:“就像邻居家一样,你推门就可以进去,可以见面,可以说话啊。

还不需要通过中间的中介的机构,这不是直接它就转化了嘛,最重要的是产研的融合没有隔阂。”

当科研机构和市场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了之后,会不会出现科研机构只去攻克市场的一些效益高的产品?

郭万达回答:“当然可能会出现这种倾向,这就取决于科研机构是什么科研的机构,

一点不注重长远、基础研究不重视,研发完以后就没下一单了。

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就是由政府、大学、产业界共同去发起的研发机构,

有一些科研机构本身的各种资源的集聚,

这个时候,既要有基础研究,又面向产业界,

我觉得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

是避免完全就是利润,也要避免完全政府去干预,所以它一定会形成这么一个机制。”
转播转播
回复

使用道具

成为第一个回答人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